當前國外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仍然處于旺盛階段,預計未來我國出口集裝箱運價仍然偏高。中信證券數據顯示,近期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快速回落,主要原因是受鐵礦石需求回落帶動。具體觀察該指數細分項,降幅明顯的是好望角型運費指數(BCI),10月7日至今跌超60%。該船型主要運輸鐵礦石、煤炭等大宗商品,由于全球鐵礦石需求出現明顯回落,帶動相關船型需求下滑,進而使得運價下跌。另據上海航運交易所數據顯示,11月12日,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為3232.37點,比上期下跌1.6%。
中美航線海運價格在近一個月內也出現較大幅度變化。據FBX數據顯示,10月22日,中國/東亞至北美西海岸海運價格為16884美元/FEU(40英尺集裝箱),持續上漲至11月5日達到近一個月高點18730美元/FEU,此后開始直線下滑,截至11月12日已跌至14885美元/FEU;此外,中國/東亞至北美東海岸的海運價格也從10月22日的20291美元/FEU跌至11月12日的16671美元/FEU。
然而,運價指數的回落傳導至外貿企業身上,影響似乎并不明顯,部分公司的海運費與以往相比下降不明顯。GLA全球物流聯盟網創始人孫文芳表示,目前歐美線和中東線的貨代訂單都在減少,東南亞線略有回升。從全球市場來看,貨代公司的接單量普遍回落。一些目的港存在貨物滯留,貨物到達后,因額外產生的碼頭費、倉儲費、滯箱費等滯留費用過高,部分國外客戶會選擇棄貨。
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所長白明表示,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更多是指散貨郵輪,而外貿企業更多感知的是集裝箱運價指數。當前集裝箱緊缺現象仍然存在,甚至有一些地方已投入相對廉價的一次性集裝箱。我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雖然小幅回落,但水平仍處高位,未出現大幅回落?,F階段全球供應鏈堵塞依舊嚴重,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的主要港口,都存在工作效率低下、勞動力緊缺的問題。當前海外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仍然旺盛,因此未來我國出口集裝箱運價中樞或仍然偏高,這也對外貿企業防風險和成本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當前,我國外貿復蘇態勢良好。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累計到10月份,我國出口17.49萬億元,同比增長22.5%,比2019年同期增長25%。其中,10月份出口增長20.3%,比上月加快了0.4個百分點。外需仍舊強勁,重點出口產品延續良好表現,機電產品維持高增,服裝及衣著附件、汽車增速漲幅明顯。
各大港口數據顯示,累計至10月份,河北港口吞吐量突破10億噸;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達1000.15萬標箱,同比增長6.4%;山東省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累計完成2885.0萬標準箱,同比增長10.3%;泉州港貨物吞吐量完成7050.79萬噸,同比增長26.96%;湖州市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.08億噸,同比增長12.6%;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06.06萬標箱,突破200萬標箱;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0.28億噸,同比增長4%。
預計今年年底甚至明年上半年,出口仍有望繼續維持高景氣,一方面,前期訂單較為旺盛,歐美企業仍有部分需求,對我國中間品、資本品和消費品出口繼續形成支撐。另一方面,中國與東盟在產業鏈上既有上下游關系,也有平行替代關系,預計東南亞的經濟修復先是對我國中間品出口有所支撐,待其產能修復后才對我國出口產生替代影響。
商務部表示,接下來應從五方面著手對外貿復蘇形成進一步支撐:一是鞏固好疫情防控成果,為良好的生產生活秩序打下堅實基礎;二是不要輕易放棄對外貿出口企業的政策扶持;三是夯實外貿發展的產業基礎,加快產業升級,擴大研發、增強競爭力;四是優化自貿試驗區、國家級新區等營商環境;五是積極響應國家對外貿易政策。